- 不要一開始練跑就用前腳掌著地
- 雖然前足先著地的確緩和落地的衝擊,也能縮短觸地時間,但是一開始就過度使用前足跑法的結果,反而會造成肌肉的運動傷害。
- 建議在練跑半年後,再慢慢從腳跟先著地的跑法轉成前足,循序漸進讓肌肉適應。
- 先選厚底鞋,用腳跟先著地的跑法
- 對剛開始練跑的人來說,厚底鞋及腳跟先著地可避免許多跑步的運動傷害。
- 但大前提是不要過度跨步,跨得愈多(腳掌觸地時離臀部愈遠),膝蓋受傷的風險就愈大。
- 著地時膝蓋保持彎曲
- 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之一,著地時膝蓋保持彎曲,因為當膝蓋彎曲時才能有效利用肌肉來緩衝落地的衝擊。
- 過度跨步,也會造成落地時膝蓋打直,不但腿部形成剪應力,也會使落地衝擊力直接移轉到骨骼與關節。
- 提高步頻
- 提高步頻是避免運動傷害的另一個要領。
- 高步頻最主要的理由在於減小落地的衝擊。
- 雙腳交替的速度愈慢,停留在空中的時間愈久,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愈久,身體質心離地的距離愈高(垂直振幅愈大),落地時衝擊也會愈大。
- 因此,只要能讓步頻維持在每分鐘180步,不用刻意強調用腳掌的哪個部位先著地,自然都能變成輕巧的跑法。
在跑步書提及的步頻 180 spm (Stride per minute,每分鐘步頻數)是由丹尼爾博士所提出,著作中提到他於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每天都在跑步比賽的會場觀看不同跑者的賽況,並計算他們的步頻,所有跑者當時所發現。
- 從力學角度,跑步的步頻愈高,在力學上的效率愈高。
- 相應 200 spm 的效益比 180 spm 好,180 spm 又比160 spm 的效益高。
- 高步頻原理是輪子能不間斷地轉換支撐點,是力學上效益最高的移動工具。
- 當重心落在支撐腿的前方,身體就會自然地為了尋求新的平衡而前進,身體只是為了尋求新的平衡,不斷換腳以改變支撐點。
- 支撐點的轉換連續不間斷,所以不易產生阻力,能在利用「慣性」滑行。若人的腳步也能趨於如此密集的頻率,就可以利用慣性來跑。
- 只要習慣高步頻後,也能同時解決跨步、蹬地與垂直振幅過大的問題。因為步頻愈高,愈沒時間蹬地,自然能把體重分擔到更多的步伐中,使得每一步都變得更輕巧,腿部的負擔變小,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也會降低。
每個人所習慣的步頻皆不相同,因此並沒有最好的步頻,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步頻。但經過實驗證明,大部份的跑者(就算是剛開始跑步的人)大都能達到 180 spm,是身體較能習慣的步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