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膝內側痛—鵝足肌腱炎

出現在膝蓋內側肌腱疼痛的症狀有好幾種,分別可能是:
  • 內側韌帶炎
  • 半月板損傷 ( Meniscus Injury )
  • 鵝足肌腱炎 / 滑囊炎 ( Pes Anserine Tendonitis / Bursitis )
即使疼痛發生的位置相近,原因與對策也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可以嘗試以以下分辨方式作參考:
  • 內側韌帶炎或半月板損傷
    • 以膝蓋為中心,疼痛發生稍微在膝蓋的
    • 左腳 9 點鐘方向
    • 右腳 3 點鐘方向。
  • 鵝足肌腱炎
    • 以膝蓋為中心,發生疼痛的症狀位於
    • 左腳 8 點鐘方向的肌腱。
    • 右腳 4 點鐘方向的肌腱。

鵝足肌腱的作用

位於膝蓋內側,有縫匠肌 (Sartorius) 、股薄肌 (Gracillis)、半腱肌 (Semiteninosus) 等三條肌肉所組成的聯合肌腱構造,形狀像鵝的腳一樣,因此被稱為鵝足 (Pes Anserinus)。

鵝足肌腱主要作用是拉著膝關節內側,穩定脛骨,使膝關節屈曲、脛骨內旋。


什麼是鵝足肌腱炎?

以膝蓋為中心,位於內側面偏下方的位置發生的疼痛,即 3 條肌肉與肌腱止點交接處,這個部分如果出現發炎症狀就是鵝足肌腱炎。

由於有滑囊位於骨骼和軟組織之間,滑囊作用使肌肉和肌腱在反覆運動的區域得到潤滑,過度或錯誤使用這些滑囊會出炎症會導致囊液分泌增加,滑囊腫脹。因為病理上難以區別是由滑囊或鵝足肌腱所引起的疼痛,因此也將此疼痛稱為鵝足肌腱滑囊症候群。

什麼人容易產生鵝足肌腱炎?

  • 有這個困擾的人,多半具有髋關節外旋,姿勢不正的特徵。
  • 天生X型腿,膝蓋容易直接摩擦踫撞到膝蓋下內側的人。
  • 長時間膝蓋下的脛骨反覆出現外旋,內側拉長等不正確下肢拉力,會使鵝足肌腱止點部位受力集中而出現疼痛

  • 如果讓鵝足部的肌肉在放鬆的狀態下甩向空中,就會拉扯肌肉與肌腱。尤其是當腳在懸空時不是前後擺動,如膝蓋下方出現扭轉般的動作,就容易使肌肉與肌腱受到拉扯,產生牽引壓力。
  • 當膝蓋處於彎曲狀態,而進行旋轉動行時,就會帶給此肌腱壓力,長期下來,就會使肌腱發炎。
  • 在跑步時臀髋部力量不足,抬膝,觸地及蹬伸過程中,膝關節不穩造成內扣,膝關節下脛骨過度扭轉。
  • 在田徑操場上練跑的跑者,或有逆時計跑操場的習慣,較容易左腳出現這樣的障礙

肌肉呈現什麼狀況?

  • 臀大肌緊繃,股直肌鬆弛
  • 小腿肚失去力量
  • 膝蓋變得不安定,小腿扭轉

改善方法:

  • 想要不復發,日常需要注意矯正姿勢讓髖關節及脛骨等不要外旋,針對性調整下肢發力模式、骨盆穩定等才能解決問題。
  • 調整跑姿
    • 如跑者出現這症狀,跑步時膝關節避免內扣,腳尖著地時避免向外,調整跑姿著地時膝蓋方向與腳尖一致。
  • 放鬆臀部
    • 伸展臀部,採用坐式側壓,伸展時把上半身倒向股骨內側,尋找大腿肌肉最有伸展感覺的方向。
    • 藉此改善有鵝足肌腱炎的腳與身體連接處的緊繃狀況。
    • 如果臀大肌僵硬,腳尖就會容易朝向外側
  • 抬膝
    • 採取站姿,兩腳張開與肩同寬,把有鵝足肌腱炎的腳髖關節90度屈曲抬高腳,抬高膝蓋後變成單腳站立,不過維持身體中心軸垂直,收緊大腿前側 (骨直肌 ) 與小腿肚 ( 腓腸肌 ) 把腳尖下壓,讓小腿肚收緊,鍛鍊小腿肚力量。在不勉強自己的範圍內,把膝蓋抬得愈高愈有效。
  • V-Sit Stretch 大字碼伸展
    • 坐在地上,雙腿左右分開成V型,保持膝關節伸直
    • 頭部及胸部挺直,膝蓋及腳趾朝上,身體向一側彎,把上身儘量向一方向伸展,雙手緩慢觸踫足背,維持15秒,伸展髖內展肌肉及大腿內側有拉展感覺。
    • 另外把頭及胸部挺直,上身儘量向前方伸展,伸展兩側的後大腿肌腱。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長跑新手者—預防跑步運動傷害的關鍵

剛開始初跑長跑者,預防跑步運動傷害的幾項關鍵:
  • 不要一開始練跑就用前腳掌著地
    • 雖然前足先著地的確緩和落地的衝擊,也能縮短觸地時間,但是一開始就過度使用前足跑法的結果,反而會造成肌肉的運動傷害。
    • 建議在練跑半年後,再慢慢從腳跟先著地的跑法轉成前足,循序漸進讓肌肉適應。
  • 先選厚底鞋,用腳跟先著地的跑法
    • 對剛開始練跑的人來說,厚底鞋及腳跟先著地可避免許多跑步的運動傷害。
    • 但大前提是不要過度跨步,跨得愈多(腳掌觸地時離臀部愈遠),膝蓋受傷的風險就愈大。
  • 著地時膝蓋保持彎曲
    • 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之一,著地時膝蓋保持彎曲,因為當膝蓋彎曲時才能有效利用肌肉來緩衝落地的衝擊。
    • 過度跨步,也會造成落地時膝蓋打直,不但腿部形成剪應力,也會使落地衝擊力直接移轉到骨骼與關節。
  • 提高步頻
    • 提高步頻是避免運動傷害的另一個要領。
    • 高步頻最主要的理由在於減小落地的衝擊。
    • 雙腳交替的速度愈慢,停留在空中的時間愈久,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愈久,身體質心離地的距離愈高(垂直振幅愈大),落地時衝擊也會愈大。
    • 因此,只要能讓步頻維持在每分鐘180步,不用刻意強調用腳掌的哪個部位先著地,自然都能變成輕巧的跑法。
在跑步書提及的步頻 180 spm (Stride per minute,每分鐘步頻數)是由丹尼爾博士所提出,著作中提到他於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每天都在跑步比賽的會場觀看不同跑者的賽況,並計算他們的步頻,所有跑者當時所發現。
  • 從力學角度,跑步的步頻愈高,在力學上的效率愈高。
  • 相應 200 spm 的效益比 180 spm 好,180 spm 又比160 spm 的效益高。
  • 高步頻原理是輪子能不間斷地轉換支撐點,是力學上效益最高的移動工具。
  • 當重心落在支撐腿的前方,身體就會自然地為了尋求新的平衡而前進,身體只是為了尋求新的平衡,不斷換腳以改變支撐點。
  • 支撐點的轉換連續不間斷,所以不易產生阻力,能在利用「慣性」滑行。若人的腳步也能趨於如此密集的頻率,就可以利用慣性來跑。
  • 只要習慣高步頻後,也能同時解決跨步、蹬地與垂直振幅過大的問題。因為步頻愈高,愈沒時間蹬地,自然能把體重分擔到更多的步伐中,使得每一步都變得更輕巧,腿部的負擔變小,運動傷害發生的機會也會降低。
每個人所習慣的步頻皆不相同,因此並沒有最好的步頻,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步頻。但經過實驗證明,大部份的跑者(就算是剛開始跑步的人)大都能達到 180 spm,是身體較能習慣的步頻。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長跑新手者—訓練時要看心率?還是看配速?

一般來說,在進行LSD 訓練時分為心率及配速跑,定配速會比定心率更加嚴苛。因為定配速時不考慮心率飄移,就算心率飄高,還是得強迫自己維持開始時的配速,因此對身體的壓力會愈來愈大。

建議:

  • 訓練初期:訓練計劃剛開始頭幾個星期的E課表都以心率為主,讓身體逐漸適應長時間跑步訓練,同時累積訓練量;
  • 比賽前:到了接近比賽前再改成定配速的訓練

跑者劃分了六種訓練強度,E > M > T > A > I > R 強度:

「E」是輕鬆跑 (Easy) 的簡稱,在長時間的E強度訓練後,能夠有下列效果:
  • 替有氧系統打下穩定的基礎
  • 慢縮肌與結締組織變得更強韌,因此能避免運動傷害
  • 心臟收縮肌肉力量增加(心搏量增加),因此能提升每次心跳所輸出的血液量。
  • 血液中紅血球數量增加。
  • 提升肌肉端的「有氧」能力:
    • 使肌肉端微血管增生
    • 促進粒線體增生
    • 有氧酵素濃度升高

初學者初期訓練方法:

  • 初學者在長跑時的心率持續攀升將會失去E強度的訓練效果,痛苦程度將會大增。
  • 跑走間歇的模式進行長跑訓練,讓跑者心率維持在適當的訓練區間,降低受傷風險。
  • 以[4分鐘慢跑+1分鐘快走]x 8 組,會比一30分鐘慢跑來得簡單。
以初跑者想要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強調的是訓練時間,而非距離
  • 觀念是刺激身體的能量系統是以時間計算,而非距離,身體並不會知道跑了幾公里,只會知道今天主人總共刺激了有氧系統多久時間。
  • 時間過長的慢跑訓練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好處,長跑訓練超過 2.5 小時將會大幅增加身體恢復的時間,將會安排更多恢復日,影響往後質量訓練的次數減少,訓練效率變低了。
    • 如 2 小時的LSD 也許一天就恢復
    • 如進行一次長達 3 小時的E強度長跑訓練可能需要2天以上的時間恢復
    • E強度的訓練至少 30 分鐘才有效果,但最長不要超過 2.5 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