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綠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消腫止癢之功效。
《本草綱目》裏記載:
綠豆者食:可消腫下氣、清熱解毒、消暑解渴、調和五臟、安精神、補元氣、滋潤皮膚之功效。
綠豆粉:解毒、治瘡腫、療燙傷。
綠豆皮:解熱毒、退目翳之功效。
綠豆芽:也有解毒之效。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戰士三式 (Virabhadrasana III) 如何重心穩定、平衡
中文名:戰士三式
英文名:Warrior III
梵文名:Virabhadrasana III
有否發現,我們有時候在單腳著站地時,身體就出現東歪西倒,呈現站不穩的情況出現,有否問過點解會這樣呢?我們來嘗試探索一下做平衡的重點。
戰士三式是平衡的式子之一,不單止是上下、左右的平衡,更加帶領到進入前後方向的平衡,如要不同方向的行衡都可以順利完成,可以留意一下重點帶給我們的力量。
英文名:Warrior III
梵文名:Virabhadrasana III
有否發現,我們有時候在單腳著站地時,身體就出現東歪西倒,呈現站不穩的情況出現,有否問過點解會這樣呢?我們來嘗試探索一下做平衡的重點。
戰士三式是平衡的式子之一,不單止是上下、左右的平衡,更加帶領到進入前後方向的平衡,如要不同方向的行衡都可以順利完成,可以留意一下重點帶給我們的力量。
戰士三式的首要重點:
- 戰士三式是把戰士一式儲存的潛在能量轉化成動作,將身體往前推進。
- 這個體位的重點是旋轉骨盆,使骨盆面向站立腿,而屈曲軀幹,穩定地位在站立腿之上。
- 體位和骨盆面身體前側的半月式一樣,都會使站立腿的背面處於伸展的狀態,但要仔細觀察兩個體位的伸展方式有何不同。
戰士三式的次要重點:
- 所有平衡體位,必須意識到並懂得善用身體「重心」。
- 當未能站穩,如要降低重心,站立腿稍微彎曲,或者將上抬的腿放低一點,以此降低重心,讓體位更加穩定。
- 穩定性的重點,無論是單腳平衡或是雙腳站立,所有站姿的穩定性全都來自骨盆核心的腰大肌和臀部。
- 物理學的槓桿臂的原理,髖關節側的股骨必需穩定,只要稍微一動,到了足部就變成大動作,導致左右搖搖晃晃。同樣,軀幹下半部小小一個動作,傳遞到肩膀和手臂就變成了大動作。雙腿、雙臂一旦晃動,身體就很難再保持平衡,反之,只要穩定骨盆和髖關節,就可以避免軀幹和四肢晃動。
戰士三式的重點脈輪:
- 戰士三式著重骨盆的穩定,啟動骨盆核心肌群,可以刺激骨盆部位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這些神的活動力一旦增強,就可以照亮第一、第二脈輪。
- 第一脈輪是位於近骨盆脊柱的尾椎,生殖器和肛門之間能量中心的(Muladhara)—海底輪。
- 第二脈輸是位於小腹肚臍與生殖器之間的能量中心的(Svadhisthana)—臍輪。
初階練習:
- 一開始先扶著牆壁或椅子支撐身體,保持平衡。
- 站立腿彎曲,骨盆要保持在踝關節正上方。
- 收縮站立腿的股四頭肌,打直膝關節舉高軀幹。
- 用手收縮上抬腿的臀部肌肉、下背部肌群和股四頭股,以伸直膝關節,並把腿平舉。
- 如果進行式子時失去平衡,就稍微彎曲站立腿,降低重心。
以上節錄及改篇自《Vinyasa Flow and Standing Poses by Ray Long》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痛風可吃什麼蔬菜好
什麼是痛風症?
關節疼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一項是當身體內含有過多的尿酸,尿酸鹽就會聚於關節及周圍的組織中,引起發炎疼痛,這就是痛風。
若我們在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中,進食含「普林」( purine 又稱嘌呤) 高成份的食物,在我們體內經過新陳代謝後,就會變成尿酸。有些人的新陳代謝受到遺傳因素影響,體內會傾向於產生過量的尿酸,再加上暴飲暴食,便很容易誘發這個痛症。尿酸主要經腎從尿中排泄,而尿中能溶解的尿酸多少與尿液的pH值相相雙關:
- 尿液偏鹼性—則溶解的尿酸多
- 尿液偏酸性—則溶解的尿酸少
誰人容易患上痛風:
- 痛風患者多是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
- 多吃含高成分的「普林」食品,例如:多有飲酒的習慣,喜歡吃動物內臟、貝殼類及海產等。
- 另外,血癌、腎病患者或服食利尿藥的人士,也較容易患上痛風。
痛風的病徵:
- 單一關節:痛風通常引致急性關節炎發作,大部份為單一關節,最常見的為大拇趾(腳趾公)。
- 患處突然變得紅、腫、發熱及劇痛。數天後,痛楚開始減退。
- 若血液內的尿酸濃度不受控制,遲些尿酸鹽將會凝聚於其他關節裡,如膝頭、足踝、手指等。
- 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治療,會演變成多個關節發炎,並且經常復發。
- 嚴重的會引至關節變形,成為慢性痛風。
- 慢性痛風能令腎功能受損,並在腎臟或軟組織內產生結石。
避免進食高「普林」的食物:
- 全麥食品,如全麥包,麥餅,全麥穀類早餐。
- 內臟,如腦、肺、心臟、肝、腰、腸、肚等。
- 家畜中的鵝、野味等。
- 魚類如沙甸魚、鯡魚、小魚亁、魚皮、魚卵。
- 濃肉湯、肉汁、燉品、雞精、酵母粉。
- 酒類。
減少進食中「普林」的食物:
- 綠豆、紅豆、花生、油菜、茼蒿、金針菇的蔬菜
- 牛肉、羊肉、豬肉、雞胸肉、雞腿肉等肉類
- 豆腐、豆乾、豆漿等豆製品
- 鯽魚、螃蟹等海鮮
改變日常生活習慣:
- 多飲開水
- 保持標準體重
- 飲食定時定量
- 減脂飲食
痛風吃什麼好:
痛風患者雖然不能根治,以上提及要鹼化尿酸,還得靠吃!我們食用的食物進入體內後被消化吸收,能夠解離出各種離子,其中一些離子會使尿液呈鹼性,另外一些則會使尿液呈酸性,想要使尿酸排泄增加,就要多吃那些能鹼化尿液的鹼性及「普林」含量低的食物。適量的飲食控制,再配合藥物,可大大減低復發的機會。以下食品是痛風患者可進食。
蘿蔔
蘿蔔
- 性涼,味辛甘。
- 屬鹼性食品。
- 含有多量的水分和維生素,而含「普林」(嘌呤)成分很少。
- 生食、涼拌、煮食或煨湯均可。
捲心菜
- 捲心菜又叫做包菜,
- 而且捲心菜的成分裏面幾乎沒有「普林」(嘌呤)的存在,
- 但是卻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因此常吃捲心菜能夠達到使體內有害物質排泄的作用。因此,痛風之人宜食之物。
芹菜
- 有水芹與旱芹之分,
- 水芹性涼,味甘辛,有清熱、利水作用。芹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基本上不含「普林」(嘌呤)。
黃瓜
- 黃瓜是屬於一種鹼性的食物,
- 而且黃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鉀鹽和多量的水分。
- 中醫認為黃瓜有除熱、利水、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 可幫助排泄出多餘的尿酸,吃生或作涼拌菜皆可。
青菜
- 俗稱白菜、菘菜,基本上不含嘌呤,
- 它不僅含較多的維生素C和鉀鹽,而且還屬一種鹼性食物。
- 痛風患者一年四季均可常吃。
茄子
- 有活血消腫、祛風通絡、清熱止痛的作用。
- 它不僅是一種鹼性食品,同時幾乎不含有「普林」(嘌呤)物質,還有一定的利尿功效,適宜痛風病人經常食用。
蘋果
- 每日食一至兩回
- 含豐富維生素,同時富含鉀,能幫助中和體內過多的酸,改善體內酸鹼環境,鹼化尿液,促進結晶尿酸的溶解、推出。
梨
- 每日食一至兩回
- 含豐富的維生素和果膠能保護心臟並促進尿酸排出,對預防痛風性關節炎等有很大幫助。
馬鈴薯
- 是一種鹼性食品,基本上不含普林
- 同時含有大量維生素C和豐富的鉀鹽,可以鹼化尿液並有利尿作用。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審慎安排瑜伽練習
「住」與「樂」—穩定的警覺,以及輕柔,安適的狀態—乃是良好的瑜伽修習不可或缺的要素,對於這兩者,我們該如何理解呢?《瑜伽經》從印度神話中選擇了一個美麗的圖像,來描述「住樂」(Sthirasukha) 的概念。
故事是:蛇王阿難陀 (Ananta) 在海中滑行,他長長的蛇身一層層地盤起,變成了創造神毗濕奴的床,他的一千個蛇頭高高地揚起,像是毗濕奴的保護傘,而整個世界,就座落在這張傘上。
因為蛇王的身體夠柔軟(樂),才能成為神所坐臥的床;而在此同時,也因為他的身體夠堅固而穩定(住),才能撑起整個世界。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在體位法練習中做到輕柔與堅定,同時也要確定自己能越來越不費力地完成這兩點。
為了達成住與樂,瑜伽修習必須既敏感又穩固。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一樣,在練習體位法時,一定會有一個開始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我們整個身心在當下的狀態。因此,越了解看己的整體狀況越好,如此一來,就能一步一步依照自己的能力向前推進,讓練習有所進展。
依照《瑜伽經》的看法,推進瑜伽修習乃是「次第進程」(vinyasa krama)。Krama 的意思是「步驟」,nyasa 指的是「安置」,而 vi-這個接頭詞則有「以特別的方式」的含義。次第進程的概念告訴我們:只是向前邁進還不夠,我們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應以正確的方式,帶領我們通往正確的方向。
因此,次第進程要表達的是一種正確安排好的瑜伽修習過程。它在瑜伽裏頭是一個相當基本的概念,如果要安排一個有次第而精心設計的修習過程,一定少不了它。此外,無論我們所進行的是體位法練習、呼吸控制,或是瑜伽的其他面向,次第進程也是相當重要。我們從自己的當下的立足點開始練習,並期盼達到特定的目標,於是選擇了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也能帶領自己逐漸回到日常生活的步驟。不過,每天的練習其實並不會帶我們回到起點,因為這些練習也會改變我們。
一位名叫瓦瑪納 (Vamana) 的古代瑜伽士曾說過,沒有次第安排,個人不可能精通體位法。次第進程是一個實用的指南,不僅能讓我們的瑜伽修習上軌道,也有助於面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挑戰。
為能了解體位法中住與樂的品質,首先應該要了解的東西,就是那些能為體位法練習安頓好身體、呼吸以及專注力的必要步驟。在此同時,你也必須想想:在這個體位法練習裏,是不是有立即或長期的危險或問題?如果有,你就得先確定能讓呼吸與身體恢復平衡的必要姿勢是什麼。
因為蛇王的身體夠柔軟(樂),才能成為神所坐臥的床;而在此同時,也因為他的身體夠堅固而穩定(住),才能撑起整個世界。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在體位法練習中做到輕柔與堅定,同時也要確定自己能越來越不費力地完成這兩點。
為了達成住與樂,瑜伽修習必須既敏感又穩固。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一樣,在練習體位法時,一定會有一個開始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我們整個身心在當下的狀態。因此,越了解看己的整體狀況越好,如此一來,就能一步一步依照自己的能力向前推進,讓練習有所進展。
依照《瑜伽經》的看法,推進瑜伽修習乃是「次第進程」(vinyasa krama)。Krama 的意思是「步驟」,nyasa 指的是「安置」,而 vi-這個接頭詞則有「以特別的方式」的含義。次第進程的概念告訴我們:只是向前邁進還不夠,我們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應以正確的方式,帶領我們通往正確的方向。
因此,次第進程要表達的是一種正確安排好的瑜伽修習過程。它在瑜伽裏頭是一個相當基本的概念,如果要安排一個有次第而精心設計的修習過程,一定少不了它。此外,無論我們所進行的是體位法練習、呼吸控制,或是瑜伽的其他面向,次第進程也是相當重要。我們從自己的當下的立足點開始練習,並期盼達到特定的目標,於是選擇了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也能帶領自己逐漸回到日常生活的步驟。不過,每天的練習其實並不會帶我們回到起點,因為這些練習也會改變我們。
一位名叫瓦瑪納 (Vamana) 的古代瑜伽士曾說過,沒有次第安排,個人不可能精通體位法。次第進程是一個實用的指南,不僅能讓我們的瑜伽修習上軌道,也有助於面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挑戰。
為能了解體位法中住與樂的品質,首先應該要了解的東西,就是那些能為體位法練習安頓好身體、呼吸以及專注力的必要步驟。在此同時,你也必須想想:在這個體位法練習裏,是不是有立即或長期的危險或問題?如果有,你就得先確定能讓呼吸與身體恢復平衡的必要姿勢是什麼。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瑜伽式子]頭倒立的好處
式子名稱:頭倒立式
英文名稱:Headstand
梵文名稱:Sirsasana I我們清醒的時間,不是坐著就是站著,多半採頭上腳下的姿勢。
練習頭倒立,可以翻轉、平衡這種慣性姿勢,從而影響生理運作。
通常頭倒立,被稱為瑜伽姿勢之王,可以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且充滿活力的倒置,當持續練習時,可以在上半身和核心上建立力量。
通常頭倒立,被稱為瑜伽姿勢之王,可以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且充滿活力的倒置,當持續練習時,可以在上半身和核心上建立力量。
頭倒立的好處:
- 最明顯的例子是促進下半身靜脈血液回流以及淋巴引流的好機會。
- 倒立體位也會刺激主動脈及頸動脈內的壓力感受器,提高副交感神經輸出,降低心搏和血壓。
- 對充滿腦部的腦脊髓液產生若干影響,改善腦脊髓液循環,使得營養物質順利輸送到大腦。
- 人體骨胳肌肉同樣得益,強化脊側肌群,改善脊柱的排列。
- 倒立可以提高注意力、記憶力。
- 倒立來緩解情緒,困惑、恐懼、焦慮、厭惡、排斥、興奮、煩燥等困擾。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膝外側痛—髂脛束炎
一般跑者或姿勢不良的人士可能都會遇過膝痛的問題,膝蓋疼痛分別會有不同情況呈現,膝蓋周邊會有不同肌腱協助身體及膝蓋進行不同的動作,若然不正確的運作,跑步者在跑步過程中膝蓋外側有劇烈的灼痛感,很可能患有髂脛束炎了。
有幾條肌肉的筋膜則和髂脛束相連,臀中肌 (Gluteus medius muscle)、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 muscle) 和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是幫助膝蓋穩定。
髂脛束炎的患者,簡稱 ITBS,髂脛束症侯群 (IT Band Syndrome) 在膝蓋外側的肌腱會發生刺痛、尖銳疼痛、瞬間劇痛的特徵。
由於大腿外側的韌帶會一直延伸到膝蓋下方,彎曲膝蓋時如果朝內倒或朝外倒,便會使韌帶與骨骼産生摩擦,造成發炎。
髂脛束位置:
髂脛束 (iliotibial band, ITB) 是一個筋膜束,是從闊筋膜張肌 (Tensor fasica lata, TFL) 和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muscle) 共同沿大腿外側向下連接到小腿,上緣接觸大轉子,下緣接觸外上踝。是連接骨盆和下肢強韌有力的結締組織。也屬於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著作中肌筋膜經線的側線與螺旋線組成的肌腱之一。有幾條肌肉的筋膜則和髂脛束相連,臀中肌 (Gluteus medius muscle)、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 muscle) 和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是幫助膝蓋穩定。
髂脛束炎的患者,簡稱 ITBS,髂脛束症侯群 (IT Band Syndrome) 在膝蓋外側的肌腱會發生刺痛、尖銳疼痛、瞬間劇痛的特徵。
由於大腿外側的韌帶會一直延伸到膝蓋下方,彎曲膝蓋時如果朝內倒或朝外倒,便會使韌帶與骨骼産生摩擦,造成發炎。
什麼人容易出現髂脛束炎?
- X型腿的人,站直時膝蓋會往內彎,髖關節內旋,常出現髂脛束炎症狀。
- 腳重心偏移的人,如左腳(軸足) 在站立中期體重落在腳上時無法充分支撐體重,使重心往右側偏移,右腳就容易出現髂脛束炎。
- 髂脛束炎患者大部份臀大肌,臀中肌無力,以往認為ITBS 是髂脛束ITB 太緊,積極放鬆髂脛束,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臀肌失能對ITBS扮演的角色。
- 闊筋膜張肌(TFL)與髂脛束 (IT Band) 連接的,這些肌肉過度緊繃的人,走路可能會呈現外八腳(腳一直被往外側拉),跟久坐生活型態大有關聯。
- 髋外展肌無力,髖外展肌群如闊筋膜張肌、臀中肌和臀小肌肌力軟弱也會延伸膝痛,這些肌肉除了外展髖關節,也在負重運動中起穩定作用,如髖外展肌群緊張,造成骨盆平衡失調,引起髖部疼痛,而且也會出現腰痛及膝關節痛。
- 髂脛束左右張力不平衡會出現骨盆外斜,而髂脛束和內收肌群間的不平衡會出現膝外翻與膝內翻(膝蓋向外或向內位移)。
- 多數患者會有膝蓋外翻情況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膝蓋內翻、脛骨內旋、足外翻或長短腳等都會產生髂脛束炎症。
- 小腿脛骨向內旋轉,膝蓋處於20-30度屈曲時會發生疼痛,導致髂脛束反覆壓靠膝蓋側面。容易引起髂脛束炎症狀。長跑者髂脛束症侯群的發生率高,有較明顯和長時間的腳踏地面,足跟著地與直立期,膝關節通常呈屈曲約20-30度,當長跑者過度使用,膝蓋側髁處壓縮它反覆彎曲和伸展,髂脛束最容易受到與股骨外上課磨擦。
- 跑步者如肌力不足下突然增加跑量,增加髂脛束負荷。
- 爬過多上坡/下坡使腿稍微向內彎曲,造成髂脛束過度伸展壓向股骨。
當髂脛束(ITB)與股肌外上踝邊緣產生互相磨擦,過多且激烈磨擦下會形成 ITBS 髂脛束磨擦症候群。這種過度使用綜合症在跑步者和騎自行車者中尤為常見。
改善方案:
- 矯正足部的方向及站立的重心平衡分佈。避免膝蓋內、外翻。
- 大腿伸展
- 患有髂脛束炎的腳,坐著用手把大腿朝著髖關節外旋(由內往外)的方向扭轉。若不覺得痛情況下,在伸展的狀態下施加壓力,這樣的伸展不會引發關節運動,效果不錯。
- 臀部肌肉鍛練
- 最簡單又常見的活化臀大肌的運動:
- 橋式
- 橋式單腿抬腿
橋式的詳細鍛鍊方式請參考以下網址:http://ecfunyoga.blogspot.com/search/label/%E7%91%9C%E4%BC%BD%E5%BC%8F%E5%AD%90%EF%BC%8D%E6%A9%8B%E5%BC%8F
- 棒式單腳抬腿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長跑新手者—如何分別跑步心率區間與速度負荷百分比
跑步的速度分別會讓身體造成不同的負荷,身體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在長跑中,會運用到不同程度的速度進行訓練。我們嘗試用心率最高負荷的百分比來設定跑步的方法。
50-60% 慢速跑(LSD 訓練)
- 目的是跑較遠的距離,考驗耐受程度與有氧能力。
- LSD 訓練大都是10公里以上,就是讓自己保持且持續跑步動作,速度不重要。
- LSD 訓練也可以是里程或時間的訓練,如20公里跑或2小時跑,
- 但如果肌肉或關節開始疼痛,請勿硬撐立即停止訓練。
- 這區間可作為輕鬆的方式來跑,目的用來比賽前幾天的熱身活動筋骨或受傷期間的練習,也可以是比賽後的恢復與伸展。
60-70% 中等速度跑 (一般練習)
- 不會太喘氣,並且有點速度的感覺
- 是多數人的跑步速度。
- 當用這心率區間進行一般練習跑目的是在訓練心肺功能與基本的肌力訓練。
- 練習時可以設定里程目標或時間目標,
- 如里程目標為5公里至10公里等,時間目標可為30-60分鐘等等。
- 初學者每2-3周增加500公尺。
70-80% 長久維持較高速度的跑法(配速跑)
- 就是讓自己可以長久維持較高速度的跑法,
- 10分鐘後,呼吸會困難不順暢
- 距離可以拉到5公里-10公里,因人而異。
- 這區間的配速跑是很重要的基本訓練,目標大都是里程
- 前段使用60-70%一般練習跑的速度,中段則使用70-80%高速度前進,後段回來用60-70% 一般練習的速度或更慢的速度緩和
- 如5公里可以設定前段1公里 / 中段3公里 / 後段1公里
- 如10公里可以設定前段2公里 / 中段6公里 / 後段2公里等
80-90% 高速跑法(計時跑/間歇跑)
- 就是用較高的速度(步伐加大)
- 2-3分鐘後,呼吸會困難不順暢,
- 但可以維持持速度大約3公里-5公里左右。
- 是一段時間後,例如一個月一次,設定一段距離進行計時跑
- 一般會設定每一個月在5公里,用80-90%這區間負荷來跑,目的了解自己的狀況,定時測驗自己是否有速度上的進步。
- 這個專門用來訓練速度與肌群的重量訓練,練速度就必須使用這種訓練
- 初學者需注意,這種訓練是很容易受傷,一定要做好暖身才進行。
- 間歇跑最有名的是「亞索800」訓練
- 800公尺用80-90%負荷跑完後,用同樣的時間走路或最慢的跑步休息,然後再高速跑800公尺,重覆5-10次。
100% 全力衝刺的無氧跑法
- 這方法很難跑遠,多數人無法維持400公尺以上。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長跑新手者—初跑馬拉松,如何跑上坡,下坡路段得心應手
跑馬拉松時路段長達42公里,路程難免會有上下坡的出現,很多跑者在平路可以跑得很好,上下坡就不行了,心率會飆高,呼吸會喘不過來,出現乏力而意志消沉,產生心理障礙及體力不計而影響跑步速度甚至放棄。
上坡技巧:
上下坡的跑法與一般平路的跑法是很不一樣,初跑者平日練習時大部份的時間是在熟識或舒適的路段進行練習,較少進行上下坡的練習,不過,跑上坡時也不用擔心,可以嘗試轉換跑步技巧來應該上坡的路程,多進行練習就能克服。- 步頻不要慢下來,提升步頻,跑斜路時腳掌比跑平路先接觸地面,步頻密才能提升速度和減少膝蓋受壓。
- 步幅要縮小,不宜過大,如果坡度不大,縮小一點步幅,如果坡度很大,則要改用小碎步來跑了。步幅寬容易把重心移至下身。因此需把步幅收窄。
- 跑時重心向前,比平常還要前面,後腿蹬直時剛好與上半身成一直線,但如果重心太前面,上半身會往前彎曲,會造成駝背,會增加腰部的負荷;但如果重心太後面,頭會上揚,很費力。
- 挺直上身把重心上移,重心愈低而腳踏地受壓愈多,要鍛煉耐力十足的核心肌群。
- 上坡的腳步必須輕盈,下半身盡量放鬆。
- 手部的擺動要比平常幅度大一點。
- 呼吸必須比平路要深一點,有力一點,來平衡上坡所需要的氧氣量,喘不過去時,記得要用力吐氣,才能吸進更多的空氣。
- 切忌努力往上衝,沒看到頂點時,保留體力不要浪費太大力量往上衝,令至往後的上坡時氣力不繼。
- 心率要控制在低心率水平,控制心率將決定是否持續往上跑的重要關鍵。
- 如心率一直飆高到無法下來需改變策略降低心率,遇到很徒的上坡時或心率不停攀升,可以改用快走來降低心率,快走頻如約120spm,步幅可以稍微加大,心率降低10-15bmp之後就可以重新跑了。
下坡技巧:
下坡的跑步姿勢也大有不同,如果輕鬆掌握下坡的重心、平衡都是可以帶來提升速度的關鍵。- 姿勢、重心稍微向前,利用地心引力拉著你一直往下跨出。
- 腳跟著地需輕放,著地時能滾向腳掌,須經常練習才能體會,如下坡可以用中足(腳掌)著地,這樣對膝蓋衝擊最小。
- 兩手稍微左右的擺動,用來平衡重心與轉彎的身體平衡。
- 保持低心率,剛開始下坡時不要急,讓心率降低一點再開始加速。
- 步幅可以自然的稍微加大步幅,但不能過大,過大會重擊你的腳跟與膝蓋而受傷。
- 步頻可以加快,快可以根據坡度來調整步頻快慢,如很陡的下坡時需加快步頻,如步頻加快還是無法應付陡下坡時,步幅就必須跟著縮小。
- 切忌身體後仰造成煞車影響動能。
- 膝蓋微彎,盡量放鬆跑。
如果以馬拉松賽事來說,一般平路重點在於配速,而上下坡越野馬拉松重點在心率的控制。
上坡時能先考慮心率再考慮速度;下坡則要利用地心引力讓心肺好好休息,放鬆且有速度往下跑,當然如若難以應付,途中配合快走技巧就可以輕鬆應付上下坡的路段。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長跑新手者—跑長跑怎麼跑比較輕鬆省力跑得更快
物理學移動的基本
跑步技術的核心概念是建構在人體移動的基本物理上面,當身體的某部分正在移動,另一部分則必定處於靜止狀態;而那個移動的部分必先將~~支撐~~它自身能開始移動。簡單來說,身體移動身體,若要移動左腳,右腳~~必先將~~支撐~~它自身左腳和身體才能向前移動。從物理上來說,移動的原因是~~失去平衡~~!
任何物體在平衡狀態下是不會移動,平衡的物理定律是~~重心在支撐點正上方,只要重心的鉛線離開支撐點,就會失衡,當失衡就會移動,向前失衡就是向前移動。
換句話說,跑步就是:
- 輪流讓左腳與右腳支撐於地面上才能前進。
- 讓身體的向前離開重心點失衡就會前進。
省力的關鍵心法: 只拉,不推蹬
大部分的跑者,都會在加速時直覺地推蹬地面,把身體往前推,但如此做效益不大,反而有損於跑步的效率。原因是身體的重心向前移動時,腳掌向後是推不到東西的,所以向後推蹬只是浪費力氣還會延緩把腳拉回來的時間。當腳掌盡快離開地面,離開支撐後,不推蹬,而是立即把腳跟往臀部的方向拉,重心在某一瞬間向前移到支撐點上方,重心會持續向前,腳掌離地盡快重新回到臀部正下方,由於雙腳都在空中時,是最省力的時候。
建基於物理上的移動,省力的關鍵就在於利用失衡來移動。
利用~「地心引力」~向前增速
地心引力是一種鉛垂力,地球吸引其他物體的力,力的方向指向地心,為物體向下墜落,在尼可拉斯博士的著作中 利用「地心引力」向前跑,這種說法或者產生疑問,夠竟這對向前增速跑有什麼幫助呢?
訂閱:
文章 (Atom)